我国的就业政策涵盖了新生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政策两个方面。
一、新生劳动力的初次就业
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这使得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大于需求,新生劳动力待业与在岗劳动力失业都会产生相似的负面效应。由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经济进步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劳动力过剩的难题愈发严重,但能提供的职业机会并未与过剩劳动力数量相匹配,使得劳动力供给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对劳动者个人而言,失业的严重性在于失去了工薪收入,严重影响了其生活依赖的物质来源,导致生活贫困。对于民族和社会来说,失业者会直接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由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失衡导致的过高失业率,反映出经济进步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解决劳动者失业难题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客观现实难题,也是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其中一个。
政策实施手段:
1. 保障充分就业的根本手段: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是解决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失业和就业困难的主要缘故是社会经济进步水平较低,无法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2. 规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全面就业的政策手段:包括实施低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基本生活用品低物价政策以及实行城镇居民除货币工资外享有各项福利的政策。
3. 在市场机制下,竞争就业的政策手段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能以保障就业,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并创新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通过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来开展就业服务。
近年来,失业难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虽然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并未有效减少。失业不仅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经济学说难题,更一个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对于失业难题的研究,是否应该从微观角度进行考察?宁光杰博士的《失业难题研究——一个微观分析框架》一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从学说进步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自1970年代以来觉悟到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其中新凯恩斯学派是最具代表性的。受此启发,作者认为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难题,也应该有微观基础。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进步既有的失业学说。当前虽然西方学界已经开始对失业进行微观分析,但这项职业远未完成。本书整理并补充了关于失业微观分析的各种学说,试图寻找一般规律,并从中提取对中国失业难题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那么,失业的微观分析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本书的微观分析包括寻找失业的微观缘故,例如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局内人对工资的影响造成工资粘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失业情况。还包括宏观缘故的微观基础,例如总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是微观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单个工人的消费行为。以及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例如货币扩张政策实施后,企业怎样根据预期调整价格和工资等。
在本书的最终章节中,作者综合探讨了失业难题的微观分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启示。作者指出,失业难题的解决需要一项综合工程,其中包含诸多微观层面的建议。比如,引导企业技术选择,强化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营造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支持中小企业进步,以及提升市场中介的功能。虽然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至关重要,但必须与微观主体相互配合。这些见解具有极高的参考价格。
作者也强调了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如果产权难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微观投资失误、产业结构不合理、雇佣制度僵化以及劳动力市场效率低下等难题。推动企业的改革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塑造微观主体的关键经过。
本书在微观分析失业难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无论是学说还是对策,都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作者不仅研究了基本的失业学说,还结合主要发达民族的失业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紧密联系实际的中国失业现状。这使得本书既有学说深度,又贴近现实经济,既把握了西方市场经济民族失业难题的脉络,又专注于解决中国的失业难题。它是一本富有可读性的经济学专著,也是一本极具价格的政策参考书籍。
近期,海南和山东等地相继发布了关于2022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继续进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这一政策的实施对退休人员无疑一个好消息。与此部分地区也传来了社保缴纳费用上涨的消息,这两者之间正在寻求一种平衡。
媒体报道显示,目前至少已有22个省份明确了相关调整方案,许多省份的退休人数已经达到“百万级”。特别是北京、江西、内蒙古等地,退休人数超过300万,而广东更是超过700万,浙江则高达915万。这反映出中国正逐渐进入退休高峰期。据半月谈报道,未来10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的“退休潮”,60后群体将陆续退休,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进入退休生活。
这一退休高峰期的到来不仅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对年轻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随着老年人的退休,将会腾出一些就业岗位,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96后的我,已经职业三年,在我们单位存在一个现象:45-55岁的人群占据了领导职位,而年轻人主要从事业务。这种情况存在隐患,年轻人付出多却难以得到提拔,而年龄大的员工干活不多甚至无所事事却享受着更多的权利和利益。如果这一波人退休了,年轻人就有可能顺茬往上走,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力。
退休高峰期也给年轻人带来了其他压力。例如,赡养老人的压力增大。现在父母逐渐老去,年轻人也有义务和责任去赡养他们。虽然有些老人有养老金,但很多退休老人的退休金并不高,根本无法保证养老。即使退休金额足够,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医疗需求和灵魂陪伴的需求,这也是养儿防老意义的一部分。社保缴纳金额的进步也成为年轻人的一笔资金支出压力。对于自在职业者来说,如小吃摊主等,社保缴纳金额的增长对他们来说是一大负担。我国进入退休高峰期对年轻人来说既有利也有弊,我们需要抓住机遇,也要面对压力,只有不断向前,生活才能“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