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姜尚,吕尚。
姜子牙名尚,字子牙,因此也被叫做姜尚、吕尚、姜子牙。
古人取名有“名”,还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出生不久由父亲取“名”,成年时加“字”。
“字”可以是对“名”的解释、补充、延伸,也可以寄托希望等等。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说:“广平曰原”。
姜太公,吕望,太公望。
姜子牙被称为太公的缘故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年纪大了。不过,下面一种可能性更大。
姜子牙72岁之前,种过田,当过屠夫,做过商人,爱钓鱼,都无所成。虽然他生活穷困,但他一直刻苦进修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等,期待有朝一日实现抱负。
一天,在渭水之滨钓鱼的姜子牙和出猎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相遇了,此处有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两人相谈,姬昌大喜,认为姜子牙就是他要寻找的贤才,他说:“我国先君太公就说了,一定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起来,我们太公盼望无论兄弟们已经很久了。”接着,姬昌委以重任,并尊称他为“太公望”。
因此,姜子牙也叫姜太公,吕望,太公望。
吕牙
《孙子兵法·用间篇’里面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意思是:商朝的兴起,是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
“吕牙”二字,就是简称,为了句式一致、音韵和谐罢了。
齐太公。
姜子牙在辅佐武王灭商兴周中功勋卓著,被封于齐地营丘,姜子牙在这里建立了齐国,是齐国的始祖,故又称齐太公。
当初齐地偏僻荒凉,地薄人少,姜太公就因地制宜,“农、工、商”并举,齐国才慢慢强大富裕起来。
没有姜太公,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春秋五霸齐桓公的风光无限。
太公涓。
前秦苻朗所撰的《苻子’里面讲述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其中有言:“太公涓钓隐溪,五十六年矣,不得一鱼。鲁连往见之。太公涓跽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俯吟,暮则释竿。”
有人说“涓”可能是被误传的,“涓”应该是“狷”,“狷士”指正直、孤傲之人。那么,这就是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特征代替本人,就像把那个嘲笑孔子的人叫做“楚狂”一样。如果真是这样,这个被其叔父苻坚称为“吾家千里驹也”的苻朗也是调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