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如何转学籍 中职如何转校

中职学生怎样转学?

答:职业学校学生制度上不转学,如有特殊缘故确须转学的时应注意: 1、在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校)就读的非毕业班学生(不含一年级上期),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学前允许转学; 2、新转学校所学专业必须与原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3、转学理由必须如实填写; 4、申请转学的学生必须先办理手续再入学,否则不予注册学籍; 5、申请转学的学生必须进修经历连续,进修成绩齐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能转往普通中学,普通中学可转向中职学校。

6、转学办理程序:申请转学学生持原学校转学证明(外地学校转入的需由当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盖章)到转入学校提出申请,领取《转学申请表》;双方学校同意并加盖公章;持《转学申请表》到福州市教育局职成处办理手续(普通高中转出的学生须先到市教育局中教处办理手续)。

怎样调动中职生进修语文的主动性

语文是中职学校的一门文化课程,在学生全面提高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然而中职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进修积极性不高,上课听讲不集中, 教学效果不好,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就应培养中职学生进修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进修语文的积极性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去调动学生语文进修的积极性,让他们远离“厌学”而“愿学”“爱学”“乐学”,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把进修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成绩。那么,怎样才能调动中职学生语文进修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内容几许方面:

(一)变意识

要调动中职学生语文进修的积极性,我们就得改变意识,真正领悟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与内涵,并对自己的职教者身份有个正确的定位。

1、以积极的心理、提高的眼光正确看待中职学生。

我们知道在中职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进修基础较差,挫折感和自卑感较重,他们自认为是被学校抛弃的“孩子”。他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因此,我们得先改变“儒生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的意识,而应以积极的心理、提高的眼光看待他们,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相信“天生他才必有用”。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学说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提高的模式。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不同。只有教师自己真正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才可能引导学生摆脱“失败者”的阴影。才能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才能让学生愿学进而乐学。

反之,如果我们对他们怀有成见、缺乏信心,认为他们不值得教,也教不好,那么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就会“不经意”的表现出对他们的不屑,往往让学生更加自卑,进一步加深笼罩在学生身心上的“失败者”的心态,使他们更不愿学,“破罐子破摔”。从而使我们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

2、正确领悟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近几年中职教材进行了大变革,我们应真正领悟新教材灵魂,要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设置语文综合操作活动,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觉悟和团队灵魂,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能力的点滴提高,要打破了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智慧、学说与技能的多元评价。

3、正确定位中职教师身份。

绝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在中职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作为文化课的语文来说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他们缺乏主动进修语文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语文进修热诚是很重要的,而在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往往决定了学生的进修热诚,因此我们应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接近学生,做他们生活上和进修上的朋友。真心关心、尊重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何,由衷地替学生着想,跟他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多跟他们一起做事。较之老师的身份,朋友的身份更能让学生乐于进修。“爱之则亲之”,学生若能感受到你朋友般的关心与爱,会更喜欢见到你、听你的课。日本一家报刊曾对上千名学生调查后发现,有 52.8%的学生希望教师温和、可亲、具有慈爱的。除了这些之后在教学上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索,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述智慧,做智慧的引路人,真正体现学生进修的主体性。当学生犯错时,我们要以大度的胸怀予以耐心辅导和适当矫正,做到“大人”不记“小人”过。

如我校12电1班是个让很多科任老师头疼的班级,学生对进修没兴趣,上课玩手机、睡觉的学生占了大部分。对这样的学生,我任教时,课后常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谈心,在QQ群上与他们聊“耽美”、“江南style”“bar bar bar”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他们想法的引导者。经常逛他们的空间,了解他们的想法动态,大课间活动时跟他们一起活动、游戏,适时夸奖他们的点滴提高,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学生跟我在一起没有了对老师的恐惧感和厌倦感,他们认为我是跟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人,他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天然也喜欢我的教学,课堂气氛融洽,讨论激烈,语文成绩提高较快。

二、变教材

调查近年来我校招工的单位,发现绝大多数单位面试的第一关就是让学生自我介绍,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来判断他们的语言、思索、组织能力及情感影响等基本素质。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这几年,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的要求推出了较多版本的新教材,如语文版、苏教版、高教版等。教材都特别注重社会实用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改变了以往的语文教材只有单纯的阅读教学内容,特别是高教版的语文把教材分为3个模块,3个模块既一个整体,内容又各有侧重,如: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进修”;拓展模块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提高”。这类教材符合中职生的实际,符合中职语文真正的教学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可以更灵活些,还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再大胆地去改改教材、变变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乐学,可怎样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活用教材、改变教学内容呢?我谈两点行为:

1、教师修正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慕和特点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联系社会,选择一些对社会分析,对职业思索并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如选择《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进行“职业与理想”教育;选择《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行“职责与义务”教育;选择《人生即燃烧》,进行“人生与创造”教育;选择《致加西亚的信》,进行“敬业与乐业”教育…… 还可增设一些口语和书写训练,多进行一些应用文写作,满足学生在职业时的实际需要;在进修课文诗词的基础上再增设古诗词赏析及美文佳作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全球观;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语文基础智慧与应用》进行基础训练,弥补中职生字词功底不扎实的弱点,只有弥补基础智慧的缺失,才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学生参与重整教材。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里面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进修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务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感到高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也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进修会遏制学生掌握智慧的意图”。有兴趣才会乐学,而若能让学生参与重整教材,选编教学内容,变“要他学”为“他要学”,会让学生进修语文的积极性更高。

对此,我是这样做的:刚开学的几节语文课,我让学生看语文书,把它当小说一样地去看,把语文书从头到尾看一遍。接着要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或觉得需要掌握的智慧点,并在课堂上说明选择的缘故。这样就等于让学生把课文通读了一遍,有利于他们对教材的总体把握。让学生去疏理教材,又可发挥他们主体性的影响。在学生整理教材时我向他们抛出“你们认为职业中需要具备哪些语文能力”的难题,可以让学生觉悟到进修语文的重要性。学生整理意见提交之后,教师可结合自己的领悟再次重整,从而确定本学期语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生为本、以实用为目的、师生合作重整的教材,必是师乐教生乐学的。

三、变教法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课都是以老师的教学活动为主,即师本教育,但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说得“眉飞色舞”,而台下的学生玩手机、睡觉、讲话占了一大半,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玩得不亦乐乎。长久如此,老师越来越懈怠,学生越来越厌学,形成恶性循环,课堂气氛越来越不和谐。可见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师本教育模式必须取代。在郭思乐教授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尝试“激发式自主进修模式”(自主进修――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评价反馈――拓展延伸――感悟体会),这种模式就是在外部诱导和激励下,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依托合作进修平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的以自主进修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修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进修力。学生普遍感受到了进修的高兴,自信心明显增强,进修兴趣显著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也得到增强。在具体实施的经过中还应注意下面内容几点:

1、语文教学应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智慧。

文化课应与专业课相结合,为专业提高服务,这是职教的一个趋向,也是提高学生进修兴趣、参与文化课教学的一大技巧。比如教授《边城》,在旅游班授课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搜集相关的湘西天然景观,探索湘西的民俗风情,接着写一篇导游词,在课堂上作解说;在计算机班授课时,我就让他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ppt文件在课堂上展示;在动漫班授课时,我就让学生依据作者对文章主人公翠翠的描写给翠翠画一幅动漫作品;而对幼师专业的学生,我就让她们自己配乐朗读《边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智慧相融合,让他们学以致用,这样学生才更认可语文学科内容,更乐于进修语文。

2、语文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操作能力。

中职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他们的想法觉悟活跃,有广泛的兴趣受好,而且部分学生喜欢出人头地,引起他人注意。针对这一特点我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职业为基础,以学生自主进修、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激发学生进修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开展语文情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如教《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开展为人物配音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模拟配音时,通过揣摩人物语言、表现人物特点,更加深入地领悟课文,体会孔子想法,领悟这篇文章小编将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同时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领悟、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威尼斯商人》时,我开展课本剧的排演,锻炼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组织实施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教《应聘》时,开展《职场应聘终极PK》活动提高学生的说话、应答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和技能。除了这些之后,我教《合欢树》开展《“名人会客厅”访谈录》活动;教《南州六月荔枝丹》开展《荔枝科普小智慧手绘图册》活动;教《雷雨》开展“模拟法庭”――《雷雨》人物辨析活动……当然所有的活动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3、教学评价注重多元评价,关注进修经过,重视非预期结局。

对中职语文教学应的考核评价应淡化分数,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采用动态、多元、人性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重视对阅读积累的经过评价,重视参与写作的态度、技巧和情感的评价,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与操作评价,重视应用性能力的训练与测试评价。关注进修的经过与态度,关注参与操作的表现,关注日常课堂活动表现、作业表现,尽可能的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与支持,以引起学生灵魂上的荣誉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产生良好的心里体验,通过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进修积极,强化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

①、评价方式动态化

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和提高,要关注学生各个时期个体的提高状况,及时加以肯定。教师应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由于考试的目的是给学生机会来拓展资料和展示他们的进修情况,当然同时也使教师拥有足够的数据对学生进行评估打分。评价的目的是提高人、培养人,而不是把人分成人才和庸才。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

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个体特殊性的“质”的考察,侧重对“表现”等行为层面而不只是对“概念”或“认知”层面的考察。因此教师在语文成绩的评定和考试的形式上可以有所变革。不一定都要闭卷考,可以适当地开卷考。考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讲个故事,或表演一个小品,或写一篇社会操作论文、一篇产品介绍书;可以采取口试,也可以口试、笔试相结合。学生自在选择只要表现好都可以得到肯定。这样能发挥他们的多元智力优势。

理顺学与考,考与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新的中职语文考试和和评价体系。比如:幼师专业的学生考试可分口试和笔试两部分计分。口试部分可提前单独考试,内容是预先印好的一首诗歌、一首儿歌、一篇童话、一段故事或一篇精致散文,考试由学生自己抽答确定,教师当场亮分,其余学生当观众参与。再如机械类学生试卷中的作文可要求写一个模具的加工程序,写成一篇的明文。计算机学生作文题可要求写一个动画的制作说明书。中职语文试卷编制要体现专业特点和对学生多元智能的考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智慧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进修语文的积极性。

③、评价尺度人性化

不管成绩多么差的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高分,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尊重。对所有正常出勤、尽力而为的学生都应给予鼓励。当然,肯定会有一些学生仅是为了及格而坐在课堂上,并没有认真参与;因而教师更重要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言辞推动他们超越自己的期望,促使他们作出格外的努力,迎接挑战。进修档案是的汇集,由学生自己管理,里面包括作业、作文,可作为考试的补充完善。只要都完成了,就可以加分。对那些缺了作业的学生,只要随时补上,也可以加分。与那些惩罚逃避作业的行为相比,这样做对学生而言更显得尊重。通过这些行为,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正视困难、克服挫折、战胜自我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