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沈维孝与彭慧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创造
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复旦大学的沈维孝教授和彭慧胜教授双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两位教授个人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复旦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努力和卓越贡献增添了新的荣誉。
沈维孝教授:动力体系的国际知名学者
沈维孝教授,1975年出生于中国,200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数理科学研究科数理科学博士学位。经过多年在英国、中国和新加坡的学术磨砺,沈教授于2015年加盟复旦大学,成为上海数学中心的首席教授和副主任。他的研究路线主要集中在动力体系学说,尤其是在低维动力体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突出的学术成果。
作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沈教授的研究涉及一些基础数学中的重大难题。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尖数学杂志上,如《Annals of Mathematics》和《Inventiones Mathematicae》,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更为推动动力体系领域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处理的实一维双曲体系的稠密性猜想被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数学难题其中一个,这一研究不仅解决了Smale的猜想,更为更一般的Palis猜想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沈教授获得了包括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2021年获得科学探索奖,并于2023年被评为新基石研究员。他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数学家的高度认可和引用,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动力体系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
彭慧胜教授:高分子科学的开创性研究者
彭慧胜教授于1976年出生,拥有东华大学学士学位、复旦大学硕士学位,以及美国Tulane大学的博士学位。目前,他担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和系主任,是高分子纤维器件研究的领军人物。彭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的研究思路,并围绕此思路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研究。
他创建的通过碳纳米管螺旋取向组装制备高分子复合纤维的研究技巧,引领了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创造。他的研究揭示了取向导电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相互影响的新机制,成功地精准调控了高分子链构象,制造出一系列兼具优异力学与电学性能的复合纤维材料。这些成果为高分子材料的实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在能源、电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彭慧胜教授在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中,致力于开发具有多种功能的高分子纤维器件,并设计出普适性的器件结构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工业中被实际应用,还为高分子材料化学领域的提高做出了显著贡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复旦大学:培养顶尖科学家的摇篮
复旦大学在学术研究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沈维孝教授和彭慧胜教授的当选院士,正是复旦大学致力于基础研究的又一体现。沈教授和彭教授在各自领域的杰出表现,既展示了个人的学术成就,也体现了复旦大学在创造智慧、推动社会提高的重要角色。
复旦大学始终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职责感的顶尖科学家。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教师的研究职业,鼓励科研团队开展前沿课题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这种学术气氛为诸多复旦大学教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全球科研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小编归纳一下
沈维孝与彭慧胜两位复旦大学教授的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既是个人学术生涯的一次飞跃,也是复旦大学在全球学术舞台上不断上升的体现。这不仅彰显了复旦大学在数学与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学术实力,也为中国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创造提供了更多启示。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未知领域,推动学科提高,为人类社会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