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有哪些视死如归的人物?
(一)先秦
1.陈不占
出自《新序》,一个很冷门的人物,春秋齐国人。崔杼弑齐庄公,不占闻之欲讨贼。然不占生性胆小,故门人劝之勿行,而不占却肃然整理衣冠戈矛,奋勇讨贼,最终于路途中闻战鼓之声而被惊吓而死。
“君子听鼓颦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2.齐国南史兄弟
同样是崔杼弑齐庄公,齐国太史于国史书之:“崔杼弑君”。崔请改,不从,遂杀之。使其弟再任太史,其弟复书“崔杼弑君”崔复杀之,使其弟再任太史,其弟不屈,依然书“崔杼弑君”。崔知事不可为,遂弃之。
&34;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34;——《正气歌》
3.茅焦
秦国嫪毐之乱,秦始皇杀嫪毐,囚太后,大臣劝谏秦始皇原谅太后,秦始皇輒杀之,连杀二十七人。并于朝廷前放一大瓮,再有劝谏则烹之。齐人茅焦力挽狂澜,苦劝秦王,终使秦王感激,迎归太后。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二)两汉三国
4.东汉:党锢诸君子
包括李膺,陈蕃,杜密,范滂等数十人。桓灵时期与宦官抗争,最终全部悲壮牺牲。范滂临终前与母亲诀别,身死社稷,难向母亲面前再尽孝。范母道,儿能为国尽忠,即是最大之孝。再勿牵挂家人。苏轼少年读《后汉书范滂传》对其母言,我日后做范滂一样的人可以吗?苏母言,儿能学范滂,我何尝不能做范滂之母?小时读此故事,感激落泪。包括谭嗣同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亦咏的此事。(包括孔融一门争死)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谢灵运
5.嵇康
“广陵散从此绝矣”
(三)两晋南北朝
6.元景皓
东魏皇室,高洋篡权,欲尽屠元氏,元景安劝其改姓以求苟全性命于乱世。皓正色叱之:“大丈夫宁可玉碎,不可瓦全”遂见害。
“使壮士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四)隋唐
7.张巡南霁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安史之乱,张巡,许远,南霁云坚守睢阳城数年,易子而食,终于被俘,叛军劝降——
张巡:“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南霁云:“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8.颜真卿
唐德宗时期李希烈叛乱,颜真卿时年七十六岁,主动请缨赴敌营劝降。终为乱兵残害,可歌可泣。包括其兄长颜杲卿,于安史之乱重挫安禄山,最终被安禄山残忍杀害
&34;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
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34;——颜真卿(五)五代宋
9.文天祥
文天祥死时赋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因此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并其《正气歌》《过零丁洋》“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直彪炳千古。
&34;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後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炊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34;
(五)明
10.方孝孺
正学先生方孝孺,天下读书人之宗师。朱棣篡位使其著文。先生坚执不从。朱棣言∶当诛尔九周。先生勃然变色∶“诛我十族又怎样”最后朱棣破天荒的追上第十族,即方孝儒的学生同学,共873人全部遇难。
尤其敬佩的是,方孝孺是这873中最后一个赴难的,朱棣要他一个个看完另外872人死时的惨状再死去,这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因此我一直把朱棣当成我最厌恶的君王)而这873人没有一个人摇尾乞怜,捐躯赴难,满门忠烈,天雨粟,鬼夜哭。
&34;阿兄何须泪潸潸,取义成仁一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照旧到家山。&34;
——方孝友(方孝孺弟)
11.东林六君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4;仁义一生,死于昭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执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与我有哉?涟即身无完骨身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民族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杨涟绝命书
12.黄道周
晚明学者,义士,抗清被俘,刑场上,他先向南方跪拜,接着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留血书给家人:&34;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34;临刑前,大呼:&34;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34;最后头已断而身&34;兀立不仆&34;,死后,大众从他的衣服里发现&34;大明孤臣黄道周&34;七个大字。他的四个弟子与其一起遇难。后代学者认为,其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
(六)清
13.金圣叹临刑前大笑,向监刑官索酒∶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14.林觉民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
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
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
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
曾经我的眼充满你的泪
然而我的心已许下四万万个愿
率性如我又怎能抛下此愿青云贯天”
(七)现当代
15.闻一多
七七事变爆发,在北京大学的最后一节课,闻一多讲着都德的《最后一课》,讲完后噙着泪面向台下∶
“中国不是法兰西,由于,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由于真理永远存在”
——《最后一次演讲》
二、视死如归是指何者历史人物?
视死如归形容岳飞、文天祥、李广、屈原、荆轲等著名人物。视死如归意思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活的人。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三、历史上视死如归的人有几许?
无数
视死如归的历史人物:赵一曼,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都是这种英雄。
千古的浪涛淘尽了几许英雄,埋没了几许豪杰,可是还有一些永不消匿的物品,且不说屈原,太白以及易安,还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会当凌绝顶”的杜甫
四、视死如归名人事迹
视死如归名人事迹
视死如归(Fighttothedeath)是一种坚决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灵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哲学想法。这种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灵魂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事迹让人铭记。下面内容是一些令人敬佩的视死如归名人事迹。
刘备
刘备,三国演义中的著名人物,也一个视死如归的典范。在混乱的三国时代,刘备为了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组建蜀汉,不断奋战。虽然面临种种困难和艰险,但刘备始终坚守信仰,继续与敌人作战。在赤壁之战中,刘备率领部队与敌人激战,表现出了极强的视死如归灵魂,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
岳飞
岳飞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以英勇善战和视死如归的灵魂而被后人所称道。岳飞在抗击金兵经过中,不畏艰险,多次奋勇杀敌。他曾经说过:“生也有涯,义也无涯。”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灵魂。岳飞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成为后人进修的榜样。
关羽
关羽,中国历史上蜚声中外的武将,他的视死如归的灵魂令人敬佩。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义薄云天之人,他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坚守信义,并且视死如归。在官渡之战中,关羽力战曹军,以一敌百,展现出了他不怕牺牲的无畏灵魂。最终,关羽牺牲于曹军之手,但他的视死如归的灵魂永远铭记在大众心中。
秦始皇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也一个拥有视死如归灵魂的名人。在他建立秦朝的经过中,秦始皇无所顾忌,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壮丽目标,不计牺牲,甚至通过焚书坑儒的方式,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无论怎样,秦始皇的视死如归灵魂,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颂的传世佳话。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创建者,也一个以视死如归灵魂而闻名的名人。他在征服全球的经过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艰难困苦。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成吉思汗从不畏惧,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他用自己的视死如归的灵魂,征服了大片土地,统一了各个民族。成吉思汗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去追求自己的愿望,成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英雄。
以上只是几位视死如归名人事迹的简单介绍,他们的灵魂都是那么令人敬佩。视死如归不仅仅是在战争中体现,更是一种对于理想和信仰的追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灵魂都值得我们进修和传承。
五、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六、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七、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八、迁安历史典故?
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如唐王征东,老马识途,棒打龙山头,女蜗补天,还有轩辕故都,等等,欢迎来迁安作客。
九、国庆历史典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唐玄宗当政期间,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天长节”,庆祝形式更加浩大。后来,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明清时,“天长节”又演变成了万寿节,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民族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
十、莫高窟历史典故?
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时期。
在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这本书中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个僧人乐尊经过这座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手来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这个洞里修禅,给了名字叫“漠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