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读书散文800字 我所经历的读书经验

这两年来,阅读、读书等词成了网络热词,呼声越来越大,从几年前耳闻的樊登读书会到现在每个公众号几乎都开了读书的栏目,可见读书在大众的心中越来越火热。

最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意思是批评中国人不爱读书,这则消息岂不说他怎样计算的,把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和几十万人的小国怎样去比,有没有对等统一标准,仅仅就他宣扬正能量来说,还是值得首肯的。

不过,网络和舆论的力量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起码把我沉睡多年的习性和爱慕扯起来了。毕竟,我也一个中庸之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不免要受到俗世的影响嘛。毕竟,小时候我的理想境界就是一书一桌一灯一纸笔,那时候还没体会到喝茶的妙趣,等到爱上喝茶后,我的梦里就又添一“茶”。

我的小确幸

有时候想想,小时候的理想是不是由于懒惰或许是为了逃避妈妈支使干活的心里?接着假装在进修而已呢?其实看的都是闲书。然而当我在多年来几次拾梦,不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我的脑海里仍旧还是向往那副“一盏灯一本书一杯茶”的画面,我明白了,这,是真爱。

七、八十年代,我的童年和少年。

没读过幼儿园,没有如今多姿的彩色绘本。上学伊始方认字,之前没有印象。记得一年级第一天领到的书,崭新的冒着油墨的清香,那时真的是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的翻书免得折了;央求大人找到在单位上有职业的人给几张硬纸用来包书皮。对,我就是在一年级时学会了自己包书皮的,根本不像现在的娃娃们随便在商店里就能买到花花绿绿的各式纸质或者塑料的封皮。每次开学第一天的下午放学后,是何处也不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吃完饭在衣服上抹抹手找个寂静的地方一口气读完语文书上所有的课文,这以后才是上课时随着老师的讲解,神游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中心意思,每一个修辞的分析。那时老师讲的课就像三月的雨水渗透进一片干涸的土地,能听见滋滋的响声。

能认得几许字之后,读闲书就从小人书开始了。

小镇上大约六天赶一次集,集市上熙熙攘攘,人群摩肩接踵,各种买卖都在那一天涌向集镇中心供销社广场。在这个闹市中最吸引我的就一个摆小人书的摊位,摊主用一个架子斜着摆上“海量”的书角被翻的毛刺刺的小人书,架子前的几条长凳子上全部是大的小的孩子低头正聚精会神翻看小人书,挤过去问问,有1分钱看一本的,有2分钱一本的,于是趁着手里仅有的几枚大人给的1分硬币,可以去看上二、三本。《鸡毛信》、《小兵张嘎》、《小二黑结婚》、《刘三姐》等等,都是那时候看完了,甚至看过不止一次。等到大大众在集市上买完该买的物品回头来找的时候,还不想离开,可是,手里没钱了。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后来,大众越来越会做生意了,还把小人书摊位摆在学校的门口去了。本来放学就可以看上一两本再回去,无奈我离家比较远,害怕回去晚了挨打,也担心家庭作业做不完晚上还要点煤油灯奶奶嫌太浪费。

过了几年父母开始在镇子的街上租房开商店了。上学也近了,天然看书也方便了,难题是手上依旧没有多余的钱。随着字认的多起来,早已不满足于语文课本上那点内容,而对故事书的渴望更强烈了。有一次趁妈妈不注意,从家里卖货收钱的抽屉里取走了两毛钱,一次性看了好多本,过足了看书瘾!而且居然没被妈妈发现。以后便常常通过这个渠道陆续去看了不少书,当然也不敢金额大了,仅限于小小的毛毛钱。也许那时候生意好吧,也许家长有觉悟没盘问?不记得小时候由于“‘拿钱’”这个缘故被一向严厉的妈妈打骂过。很多年之后的一次搬家,居然从满是灰尘的楼上看到一纸箱子的小人书,父母追问之下,弟弟才承认是他偷偷买的。天然也是少不了妈妈的一顿臭骂,不过毕竟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没怎样惩罚他。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家里面还有人和我一样!

小人书的年代过去之后,我开始有机会看“大”书了。和一个妈妈是学校老师的同学玩的好,她家书香味很浓,多年来一直订的《少年文艺》,我每次看完一本再借第二本,因此那几年也不缺书看,后来还向在单位上上班的人借那种16开的文学杂志刊物看中篇小说,还向学校的语文老师借大部头小说,还不知从何处借阅过《七剑下天山》和《慈禧后宫秘史》(印象书名),从一个爱慕剪报的人那里看过了《射雕英雄传》。那时,我知道了写《哦、香雪》的铁凝、写《我与地坛》的史铁生、写《本次列车终点》的王安忆,认识了写《烦恼人生》和《来来往往》的池莉。高中时候还曾被三毛的《雨季不再来》、《撒哈拉沙漠》所迷倒。

在那些青涩的时光里,书籍一直是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枯燥苦闷的日子的最好的朋友。

看的多了,也写,学生时代作文不错。

然而除了应试作文外,我其他的“作品”都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物品,女孩子的小心情只能在日记里偷偷记载。严重的偏科天然没能考上大学。父母的是都怪看“闲书”看的了。然而闲书也没看出个名堂。依然是爱看,生活中就显得有点呆,不合群。也说不来和别人有何不同。明明性格也外向,也开朗,但就是……不同。后来也反思,这个不同就是不会来事儿。书读的把我读成书呆子了。

刚职业的那几年还每个月必去街上购买新出的《小说月报》,《现代诗歌》。有一段时期,喜欢上了现代朦胧诗,于是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北岛……,我的青春在他们那些诗意的文字中激荡,灵魂在他们曼妙的意境里飞扬,于是我也模仿着写写只有自己看的懂的诗句,顺带也写写小文字。也在公司的内部报纸上写过几块豆腐干文字,对公司里的编辑部和“文人”以及发表的文章了若指掌。其中有一个小编认为‘陕西日报》上的首页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的李剑民,那笔风让我敬仰尤深。还有一个小女子王小桔,娇小玲珑,外表温柔可爱,但写起文章来干净利索,文字一点也不冗余。她在单位报纸的副刊文艺版上发表的《俄罗斯方块》,写当她全身心投入玩俄罗斯方块那款游戏时,能感觉到“蝴蝶在飞舞”。纵然我从不玩游戏,都想拍案叫好,实在是妙笔生花,令人难忘。

婚后,为孩子的到来读过《婴儿养育指南》,心心念念规划着孩子出生后一定要严格按照此方式去喂养,不过,与实际操作也颇有差池,甚至大相径庭。还买了《婴幼儿启蒙教育》,给躺在阳光下的床上的咿咿呀呀的儿子读那些诗歌时,他摇胳膊蹬藕腿呜呜哇哇的作答,我们眼神凝视时让我惊讶于宝宝与我之间的灵犀是那么的想通!在孩子小学期间,我还人云亦云的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又由于自己养的是男孩儿,专门还买了《哈佛男孩张肇牧》,意念中貌似我的’孩子延此方定会步其后尘,看,美国哈佛在向他遥遥招手!后来虽然孩子没考上哈佛(要是看个书孩子就能考上相应的学校,那书也太神了。嘿嘿,自我解嘲一下),也上了国内差不多的大学,想必几许还是受了这些书里教育意识的影响吧。

曾经奉为圣经

有了孩儿,闲书是看的少了,除了孩子教育的书籍外,也开始看财务专业书,这一个需要用一辈子去进修的专业。8小时之外的时刻除了备考还是备考,闲书看的更少了。和我的“读书”渐行渐远。当然在职业和进修上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俗话说, 你的时刻和注意力在何处,你的收获就在何处。 我也感觉到我越来越多的融于生活,而且……流于庸俗。

出差较多,天然住过的酒店较多。翻看那些在酒店灯光铺设下的流行杂志,喜欢过唯美小资的旅行刊物,然而这些终不能走入我的内心。浮华过后尽是烟云。他们是大餐,是饕餮盛宴,是高大上,是遥远的诗和远方。而我一介布衣小民,更多的还是喜欢小怡情微生活,家常饭菜。也许鸡毛琐碎的解决方案,更能带给你对人生诸多选择的启示。

从遥远归来,被这个全球的信息涛声所打动,梦醒时分。

曾几什么时候,好多公众号的文写,“某人一年规划看几许本书”,“俞敏洪一年的书单“”曝光……,越来越多的读书概念轰炸,我的读书才被列上日程,开始过很多次,终究没能形成规律和习性,更没有想把它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毕竟现在公众号的文章多如牛毛,遇见文章的机会也多如繁星。这一个全民写作的年代,有大咖这样写到:这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一个最坏的时代。选择权完全在你的手里,选择可以决定你是否能够浪里淘金。

2017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关注了一个公众号:“京东共读”,可以免费听书,看了书单发现大部分都是想看的经典书籍,那就正好呗。对于听书这种方式也不陌生,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听过收音机里单田芳说的《岳飞传》,现在还历历在耳。不过几十年过去了,这还一个令人新鲜的新奇事物儿。返老还童了啊。

京东共读每天推送二次音频,每次15分钟左右,推送时刻段在早上7点和晚上6点。这个时刻倒是正好,早上7点一边洗漱一边打开手机,晚上6点一边做饭一边听。也实行打卡制,然而有时候生活不规律或者一忙碌就忘记打卡了的事也常用发生。忘记就忘记了,也不当回事。

17年5月底的一天京东共读推出了“赏金共读”。制度就是交押金报名,如果坚持满勤打卡的话会分得其他不坚持的人所交押金。哈哈,毕竟好赌是人的本性不是。我试过几许月的听书,每天坚持听书应该没太大难度,还能督促自己每天必须完成,至少也是养成好习性的一种有效技巧。加上交的押金才30元,那就走一波!迅速交了押金,开始了每天有期待的日子。有时候做饭炒菜时听不见手机读书声,干脆买了副一百多的蓝牙耳机;有时候在做家务时这个屋子进那个屋子出的不方便带手机,蓝牙耳机的效果说是穿墙十米,其实哪有那么神!于是又专门找出我的运动腰包,不论拖地也好做饭也好都戴在腰上,于是就何都不耽误。就这样,6月结束时,我听完了4本书,坚持每天听完打卡签到,不仅拿回了30元押金,还分得了奖金17.3元。小窃喜!没想到我读书还有人给钱!这种日子简直不要太美妙。

京东共读打卡记录

首站告捷,我趁胜追击。每月月底我都继续报名参与下月的赏金共读。而每个月我都获得了几许不等的奖金,这样一直到2017年12月底,京东共读推送消息宣布该读书活动暂停。微微有点遗憾,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模式应该盈利不大,每个人30元就是获取现金流也不会太有利益可图吧?然而我已经从中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性,一看阅览目录,嗬,我居然在这一年多的时刻里听过了44本书!记忆深刻的要数《摆渡人》、《解忧杂货店》、《自控力》、《瓦尔登湖》、《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华为职业法》、《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当时听《摆渡人》,听到男女主人公分别时我满眼泪水,无语凝咽。听《瓦尔登湖》,我貌似随着作者去到了那美妙的湖边,和野兽为邻,与大天然和谐相处,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解忧杂货店》让我恐怖、纠结、好奇,得失于每个人物故事之间……

现在,我又找到了免费听书的新平台,“有书共读”和“十点视频”推出的读书书单我都在听,然而,这么多的书听过了,我仍旧还是认为我并没有读过他们,我和他们依旧感到陌生,我和他们的意会载体到底在何处?

最近,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难题。

十点视频推出的有声图书馆

也许,最终我还会回到纸质书中去,我是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有了那个时代太深的烙印。

一书一桌一灯一纸笔一杯茶,不是恋旧的人却在看书读书这件事上,我心依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