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曹植的段子?
因嗣子之争,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之内作诗,这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七步诗》,曹植因才才华保住性命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二、曹刿有关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三、曹植有关祝福新年的诗?
曹植并没有直接写祝福新年的诗,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一些与新年、祝福和美好愿望相关的元素。曹植的诗歌多表达的是对生活、友情、理想等的感慨和期望,这些都可以与新年祝福联系起来。下面是一首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并序》,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借用来作为新年祝福的意境:“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成篇章,诵之耿耿,其辞曰: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隰多悲凉,踌躇独踯躅。仰瞻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我友之朔方,永离无华域。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这首诗中,“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可以看作是对新一年的祝福,希望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珍惜时光,享受生活中的欢乐和美好。同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虽然这并不是直接写新年的诗,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都可以作为新年祝福的一部分。
四、曹植与洛神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曹植与洛神之?
洛神,相传名为宓妃,是宓羲氏的女女,果依恋近古洛阳四周洛火两岸的好丽景致而落临世间,去到洛阳,成为洛火之神。
据说曹操喜欢她,原本想娶她为妾,甚至一次酒醉想得到她,被曹植撞见,解救了宓妃,后来曹操看两儿子曹丕,曹植均钟情于宓妃,就不再对她有意思了
曹植相传与宓妃两情相悦,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那步,据说二人前世都是天上神仙,有过情缘,奈何这一世没能在一起,可惜了
五、浣溪沙与曹植的名句?
曹植的名言名句
1、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木需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3、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难。
4、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7、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六、曹植与李白的年代?
曹植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人物,曹魏曹操的儿子。李白是唐朝诗仙。
七、曹植与阿胶的故事?
关于曹植与阿胶的故事,主要源自于《三国志·曹植传》,传说如下:
曹植是曹操的次子,文才出众,有“曹魏文学之祖”之称。一次,曹植到宜城探望母亲。途中,他听说当地因战乱导致许多妇女流落街头,生活困难。曹植非常同情这些百姓,便和妻子吕布之女阿香一同前往,想帮助这些妇女。
当时因为岁数大或者患病等原因而无法就业的贫困妇女中,有一个卖阿胶的寡妇,不但自己缺衣少食,还要供养失明的母亲和六个孩子。曹植听说后,非常心疼这个寡妇,便当即借了一百两黄金给了她。寡妇非常感激曹植的大恩大德,热情地对曹植表示感谢。曹植问她要什么报答,寡妇说只有一小块阿胶,希望他收下。
曹植当时并不知道阿胶的药用价值,但是照例收下了阿胶。后来他才知道阿胶是珍贵的滋补品,于是便把阿胶送给了他的父亲曹操,以表达对父亲的孝心。曹操知道儿子曹植的善行,以及收到贵重的阿胶,非常感动,于是很快宽宏
八、曹植与邵逸夫关系?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是古代三国里的人物,而邵逸夫是近代的人物,完全是两回事
九、与曹植齐名的人?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东汉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十、什么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
“七子”之首王粲,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王粲极富文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2]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