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联及其赏析?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下联中各有自对者。上联中“山明”可以与“水秀”成对,下联中“鸟语”可与“花香”相匹,兼之上下联本来对举,十分有意思。“酒绿灯红辞旧岁;莺歌燕舞庆新春”也与此相似的对联,“酒绿”与“灯红”、“莺歌”与“燕舞”自对。这种对联讲求了特殊的形式,其美也端在于其特殊。
二、灯笼表达方式赏析?
灯笼表达方式费:《大红灯笼高高挂》张导的电影表达了喜庆欢乐详和的气氛。海上点起小小灯笼为远航的船支带来光明和温暖。
三、社戏主表达方式赏析?
《社戏》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
一,社戏原文片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34;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34;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二,社戏赏析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
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
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四、硕鼠原文及其赏析?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赏析:
本篇选自《诗经·魏风》。它是一首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民歌。作品以硕鼠为喻,深刻地揭露了奴隶主贪得无厌的本性,表达了奴隶们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恶和要求摆脱压迫剥削的强烈愿望。奴隶们所向往的“乐土”、“乐国”、“乐郊”虽只是一种幻想而已,但其追求精神是极可贵的。
诗歌作者将奴隶主贵族比之为人人憎恶的硕鼠是耐人寻味的。《毛诗序》指出老鼠的本性是“贪而畏人”,这正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剥削奴隶时所具有的双重特性:他们一方面贪得无厌,一方面又要对其贪婪本性进行种种掩饰,穷凶极恶,已经丧失了人性。如此用喻,比明白地说出诅咒的对象更为生动而形象。
全诗共三章,一开始就用呼告手法连呼“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把一向威风十足的奴隶主贵族直呼为大老鼠,并愤慨地警告他们“无食我黍”,这一呼一告,喊出了奴隶们不能再忍受压迫的心声。然后又怒不可遏地指斥了奴隶主贵族从不顾奴隶的死活,从而断然提出了“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强烈愿望。这样,每章开头“硕鼠硕鼠”连呼,“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连告;末尾又“乐土乐土”、“乐国乐国”、“乐郊乐郊”连唱,前面表示深恶痛绝,后面表示热烈追求,两相对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全诗的基本格式是回环复沓。三章字数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了少数的字句。但其意境却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的。如每章第二句末字“黍”、“麦”、“苗”的变换,黍成熟在秋天,麦子成熟在夏天,苗则春时方壮。奴隶主贪婪成性,直至禾苗未熟也要强取,是何等残忍。还如每章末句“爰得我所”、“得我直”、“谁之永号”的变换,“得所”是得到安居乐业的处所;“得直”是如果得不到安居乐业,得到合理的生活也就够了;“谁之永号”是如果合理的生活也得不到,则只要不哀呼也就够了。奴隶们的要求是逐步降低的,但他们生活痛苦的情状却是层层深化了。这些血和泪的诉述,都是围绕着提出并回答谁养活谁这一基本点进行反复吟唱的,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五、红烛好句及其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六、壶口瀑布表达方式赏析?
作者用生动优美的笔触和抒情的语句让人身临其境,更让人难忘的是那一份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读者眼前,这不仅仅是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赋予了黄河一种中华名族的精神
七、灯笼的表达方式赏析?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大量使用方言,地方色彩浓郁,感情丰富,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八、语言赏析故乡的表达方式?
我的故乡在吉林省洮南市,他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城,没有山,没有水,可我依然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因为他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我牙牙学语的地方。
我在这里成长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在每一秒钟,都渗透着我炽痛的热情。
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咦?
那是什么?
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
九、社戏课文的表达方式赏析?
社戏课文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了自己在平桥乡看社戏的经过,描写了夜晚美丽的景色,重点写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十、社戏写景部分表达方式赏析?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中写景部分的表达方式独具特色。以下是对《社戏》写景部分表达方式的赏析:
1.生动形象的比喻:鲁迅先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景色,如将戏台比作“仙山楼阁”,将月光下的戏台比作“明珠美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景色的美丽。
2.强烈的色彩对比:鲁迅先生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景色的美感,如用“碧绿”的豆麦、“乌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等词语,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景色的明暗、浓淡、深浅等变化。
3.移步换景的写法:鲁迅先生通过移步换景的写法,将景色的不同侧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从远处的戏台写到近处的航船,再写到船上的人物,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景色的全貌。
4.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鲁迅先生在写景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在描写月下的戏台时,表现出了自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景色所蕴含的情感。
《社戏》写景部分的表达方式非常独特,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强烈的色彩对比、移步换景的写法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风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