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春节作文 衢州的过年风俗写作文 衢州春节作文500

1.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写衢州的风俗,民风 至少600字,好的话 寒假生活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在不知不觉中,一个丰富多彩的快乐寒假已从我眼前飞过,但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在爷爷村敲锣打鼓的那段印象。 大年三十的那天,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气象,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吃完早饭,爷爷就带着我到村里的大桥上,去敲锣打鼓。一去才发现,锣鼓队就差爷爷这个队长没到了。爷爷一到马上就开始了。

“齐个隆咚呛……隆咚呛”呵呵,真好听哟!我在心里随着鼓点的节奏打着拍子,正意犹未尽,一个章节完了,哎呀,再来一次就好了,真想再饱一次耳福啊。我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爷爷,爷爷好像看懂了我的心思,又打了一遍。“齐个隆咚呛,齐个隆咚呛……” 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爷爷他们也越敲越有劲,越打越高兴,很快,第二遍也打完了。不巧打小锣的那位叔叔因为家里有事要回去,乐队无法进行了,围观的人也不会,怎么办?这时爷爷说:“我们家后继有人,来!孙女!上!”可我从来没碰过这些锣鼓呀,不过爷爷常说救场如救火,我只得硬着头皮上了。旁边的一位老奶奶告诉我:“小姑娘,只要跟着节拍走就行了,不用紧张!”我心里这才踏实点。

锣鼓又响起来了。刚开始,我担心跟不上节拍,不敢使劲敲打,只是慢慢地在心里琢磨着拍子,仔细地听着节奏,生怕因为我一个人的失误而扰乱了全局。爷爷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很快,我随着节拍逐渐熟练了,我就放开手脚尽情地发挥着,铿锵的锣鼓声好象就是在我的心中迸发涌溅出来,我完全沉浸在这喜庆的锣鼓声中了。

这就是我快乐寒假生活的一部分!今年过年我特开心!

2.

在学生眼里,寒假是一年中最快乐的假期,它似树叶,轻轻一飘就拂袖而去了,它又似小溪,一眨眼就流过去了,在这短暂的日子里,我有过“惊涛骇浪”,也有过“风平浪静”,比如说,大年初一放1000响的鞭炮、十五看放花,这些都属于“惊涛骇浪”,这次的寒假生活太愉快了,让我回忆不止,其中有一件事让我更感到了寒假的愉快—放花。

十五的那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地吃完饭准备去看放花,由于迫不及待,我拽着爸爸先去看放花,开始放花时,全村的人几乎都到了,年轻的搀着老的,抱着小的,真是热闹极了!“丝!丝!”咦!这是什么声音?噢!原来放了个“花窝窝”,只见“花窝窝”开始放时,还有点儿害羞,不出头,渐渐地,渐渐地,它又不陌生了,越刺越高,从远处看,它像一个金色的喷泉,“喷泉”衬托得更加美丽,村民们个个仰视,嘴里赞叹不已,这时,“花窝窝”放完了,有个人说:“嘿!咱们的前程就像这花一样,越升越高,所向披靡!”这个人的话博得众人的喝彩,接下来放了一个“降落伞”,这个“花”一开始就不陌生,“嗖!”地像“神舟”五号一样,飞到了天空中,待了两三秒,又“啪!”地一声,在天空形成了一个似降落伞的花,一个个倒载葱地往下跑,这时,又有人说:“好兆头!这预示喜从天降呀!”大人们赞不绝口,小孩儿也拍起巴掌来,又蹦又跳,这个“降落伞”在天空中像飞溅起的浪花,又像无人看管的树木,四处蔓延,接下来又放了一个……

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聪明才智,我想,中国技术就像这“花”一样,越来越高,越来越美丽。

啊!愉快的寒假生活,既漫长又短暂,这也是我小学中最后一个寒假了,我会加倍珍惜,成为小学中美好的回忆。

2. 浙江过年风俗习惯的作文 *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 扫尘,

* 贴春联,贴年画,

* 请神,拜神,送神,

* 烧香,燃烛,

*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 拜祖先,

* 敲锣打鼓,

* 年夜饭,守岁,

* 放鞭炮,

* 拜年,

* 压岁钱,

* 踩高跷,舞龙灯,

*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 尽管大陆春节法定假日是三天,但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闽南语发音)

* 初一:穿新衣,祭祖,到庙里拜佛祈求一年好运。

* 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回娘家与家人团员,又称初二回娘家

* 初三:老鼠娶亲。从除夕到大年初二连续几天下来的疲累,到初三正是好好休息的时候,古人也说是爱护动物,不要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故说初三困到饱

* 初四:神落地。诸神回到人间,家家户户准备祭品,祈求神明保佑。

* 初五:隔开。新春结束,商店开张,祭拜财神。

3.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一年到头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年初二吃开年饭。

4.行花街,每年春节按历代习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一般在春节前十天左右开始,到年三十晚十二点结束,除夕夜是年宵花市的 *** ,越接近年初一人气就越旺。花市摆卖鲜花,年桔,工艺品等。春节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插上鲜花来过节,桃花是必不可少的迎春花,祈求来年鸿运当头,走个桃花运的意思。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还有水仙花也是佛山人过年的摆设之一。

5. 拜年。无论带了多少礼物,但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回娘家,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表示姑娘对娘家的思念。

6.派利事(红包或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利事主要意义在于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利事的长辈面前打开利事,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7.正月十六行通齐,佛山有句俗语“行通济,无蔽翳” 。当天买行运风车和生菜走通济桥,祈求吉利好运和生财(生菜的谐音)。祭灶 扫年 年市 贴春连 年画 接财神 年夜饭 压岁钱 守岁

3. 关于浙江春节风俗的作文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

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

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

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

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

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

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4. 衢州过年有哪些风俗,有何意义 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重要的还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春节通常除了年夜佳肴要准备外,通常还准备年糕、发糕、清明果、八宝菜、江山糕、索面、冻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仅是端午的节日必备,也是过年的常备,各地还略有不同,龙游人爱发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面。而年夜守岁是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要到12点才放鞭炮来辞旧迎新的!压岁钱还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爱。

元宵除观灯外,通常要耍龙灯。

清明节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种以米粉为原料的小圆饼。这个节日要扫墓,有前三后七之说(清明前三日后七日都可扫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酿则是这个节日的主饮,另外还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门花样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颇为重要的节日,故时衢州的小孩还都要穿肚兜带斗笠,这就是由一个典故《王志斩蛟》所带来的习俗。

立夏时值农忙,衢州农俗有吃麦饼、烧饼、油条的习俗,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苋菜,正当时的上时菜。

七夕这个节在衢州并不重要,但还是有的地方是要过的,相对来说后面的节日那就是要紧的多了!

七月半也称鬼节,期间有不少地方的习俗要做焙糕(又名汽糕),部分农村要做京团(当地称京团粿)不同地方不同的过法,过七月半(中元节)一定要扫墓。

中秋节,月饼是食品中的重头,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广式月饼受欢迎,在衢州的农村现在仍有烤苏式月饼、徽式月饼的民俗,其中以杜泽桂花月饼最为特色,其为空心月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风味的融入,本地民风正被慢慢淡化!

重阳节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饮酒也是个内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许就和秋收联系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当于年”的说法,这一天还有“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的俗语。

在衢州农村北乡的姚家等,农村里还有过六月年的习惯,这还有典故,通常是农历的六月十五六号。这个年要将军挂门,以避瘟神。

江山有专门的麻糍节,用以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个节日类似于庙会,要举行近一个月,从县城到各地乡里抬着五谷神和城隍爷游走。

过完八月中秋衢州农村里就开始庙会,衢州人俗称“赶会”从农历八月二十六高家会到九月杜泽会、莲花会等,类似于江山人的麻糍节,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清明果接待客人,庙会赶到哪,哪里就热闹,哪里就有的吃,这样还引来了不少专门赶会商家。

相对别的地区有特点的就是冬至,很重要,和过年一样,“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

5. 求一篇在浙江春节习俗的作文(600字的) 在浙江江山,春节除夕与春节,通称过年。

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洗刷炊具、拆洗帐被,称为“扫烟炱”。然后杀年猪、年鸡(旧时忌讳“杀”字,改说“旺”)、包粽子、做年糕、米糕准备年货。

除夕傍晚以猪头、鸡、豆腐饭、酒等祭拜祖先和“社公”、“社母”,谓“谢年”或“辞岁”。年夜饭菜肴丰盛,须备鱼,寓意年年有余。

饭后,家长给儿童分“压岁钱”。是夜,通宵不眠,合家“守岁”,谓“坐年夜”。

解放前,债主常在此夜手执灯笼上门讨债,穷人常外出躲债,俗称“做皇帝”。 正月初一早餐吃面或年糕,象征延年益寿,年年高升。

初四日开始,亲友之间相互拜年,礼物(俗谓果子包)一般为荔枝、桂圆、红糖、枣等。拜年活动往往延续整个正月。

解放后,过年中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废,代之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春茶话会”等活动。80年代起,大都用江山白毛乌骨鸡酒、十全大补酒、双宝素等作为拜年礼物。

立春俗谓“新春大如年”。旧时民间要用饭、豆腐等祭品祭拜天地,即做新春,谓之“迎春接福”。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灯节。旧时,灯节活动从十五日“上灯”开始,家家门前悬挂灯笼或各式各样的花灯。

十五日,城镇举行灯会,开展舞花灯活动。有龙灯、狮灯、鱼灯、马灯、茶灯等。

正月廿日谢灯,各种活动基本结束。俗谚:“过了正月廿,龙上天,佛归殿,娜妮(姑娘)做花线,老太婆拆破片(补被衣服),读书学生归书院。”

解放后,元宵舞灯活动,被其他文娱活动所代替。1797年以后渐又恢复。

6. 针对浙江春节习俗的作文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7. 关于浙江春节风俗的作文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

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

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

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

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

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

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