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的成语典故(班超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投笔从戎”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关于当兵的文言文历史典故?

投笔从戎【历史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是东汉时期很有名的,也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非常孝顺。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和母亲一起来到洛陽。

  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加上家中比较贫寒,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直到很晚才睡。

  有一天,他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作贡献,以取得封侯,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人,曾经出使西域,立下无数功劳。自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班超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成长心语】

  执著于人生的梦想,是一种勇气和智慧;但埋葬旧的梦想,告别旧的自我,孕育新的梦想,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在已经有所成就的时候,这种选择无异于彻底地否定自我,需要极大的勇气。敢于中途变革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之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毅然作出“投笔从戎”的决定,这是班超为后人所推崇的主要原因。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把学习搞好就是为国家作最大的贡献了,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用双手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关于班超的成语是什么

关于班超的成语有很多,以下列举五个:

1、代马依风: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2、孤立无援: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3、燕颔虎颈: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4、孤立无助: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5、玉关人老:指常年在外,久戍思归之情。

关于班超的成语故事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初年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才能和胆识名扬天下。但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很穷,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生活。抄写工作辛苦而累,这使班超非常烦躁。

有一天,他实在是不能忍受,就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即使不能实现伟大的抱负,但至少也得像介之推、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而不应该在这里抄抄写写,白白消耗一生!” 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赫赫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后来,他被任命为外交官,为东汉的外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班超为人有大志出自哪个成语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戎:军队;从戎:从军,参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原文:“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