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典故,相传战国时期,赵国被魏、秦、楚、韩四国联合攻打,困境十分危急。当时,智者吕不韦向赵武灵王出谋划策,建议让魏国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手足之地,使魏军将赵军注意力缴集到自己身上。赵国趁此机会出兵突袭韩国,迫使韩国从半路撤退,从而牵制了秦、楚两国的支援,形成了一种“围魏救赵”的局面。
最终,魏国被抽调部队攻击,有所松懈。赵武灵王率领骑兵直接奔袭魏都咸阳,军事重镇魏军不得不撤军迎敌,摆脱了其他国家的合围。赵国由此脱离困局,最终保住了自己的一片领土。
这个典故也被引申为解决危机的一种策略,意味着在对等的对手中,找到导致对方分散注意力或者将其力量耗尽的弱点,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
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大致故事情节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遏制越来越强大的齐国势力,便开始联合韩、魏、赵等国联合对抗齐国。然而,齐国很快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接连击败了晋国等联合军队,开始对魏国进行进攻。
魏国的国相魏无忌商量对策时,得到了一个名叫李信的智囊的建议,即趁齐国攻打魏国时,晋国向齐国进攻,迫使齐国军队分心,从而减轻魏国军队的压力,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
最终,魏国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成功地转移了齐军的注意力,从而保住了赵国的安全,也成为一段著名的策略故事。
围魏救赵是什么时期
“围魏救赵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围魏救赵是什么战役
围魏救赵出自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这个故事出自《史记》。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围魏救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围魏救赵告诉我们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属于什么故事
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属于哲理故事。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中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围魏救赵”的著名战役是由孙膑指挥的齐军用计打败庞涓带领的魏军。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围魏救赵是哪个时期的
“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 原指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指用包抄敌人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之第二计,是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其精彩之处就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体现了什么战略思想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赵国的首都邯郸很快被包围了,情况十分危 急,就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他的军师孙膜说 要想 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 以赴攻赵,精兵锐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如果我们此时 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不就可 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田忌茅塞顿开,赞赏地说 先生真是英明高见。
孙胺又补充说 魏军从赵国撤回,往返途中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趁此时 机,只需在魏军经过之处布好埋伏,就可一举打败他们。
田忌叹服孙膜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殡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 一边又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军。行至桂陵一带,齐军突然冲杀出来。魏 军始料不及,几乎全军覆没。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事物之间是互相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 比较显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解决问题可能更 为见效。
围魏救赵造句
1、在解决这个复杂的国际危机时,我们可以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通过解决一些次要的问题来主要问题的解决。
2、警方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地解救了被劫持的人质。
3、围魏救赵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最好的做法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他们的计划是围魏救赵,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来缓解前线的压力。
围魏救赵的故事50字
赵国被魏国围攻,智者苏代和孟尝君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向齐、楚、燕、韩四国借兵,共同攻打魏国,最终解救了赵国。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围魏救赵的哲学道理
围魏救赵是现象与本质的问题。看似舍近求远,实则一招制胜。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现象所迷惑。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