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四面楚歌项羽的故事是怎样的?
“四面楚歌”的故事如下: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刘邦为了瓦解项羽军队的士气,让士兵们在项羽军队的周围唱起了楚国的歌曲。项羽和他的士兵们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以为楚国已经被刘邦完全占领,自己的家乡已经沦陷,士气大挫。
项羽感到非常绝望和悲伤,他自知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虞姬也拔剑起舞,随后自刎。
在这之后,项羽带领八百余名骑兵趁夜突围,但最终还是在乌江边被汉军追上。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下马与汉军短兵相接,最后挥刀自刎,结束了他辉煌而悲壮的一生。
这个故事展现了项羽在绝境中的无奈和悲哀,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关于刘备和项羽的成语典故
1、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指中国三国时期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
2、纵虎归山。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3、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成语典故有那些
1、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2、先发制人: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3、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4、付之一炬: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
5、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
6、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