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高二语文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方其系燕父子原文及译文?

译文: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该句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如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李存勖伶人文言文?

伶官传序全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也。

伶官传序中的虚词有哪些

1、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释义:矣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2、也:此三者,吾遗恨也;

释义: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3、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释义: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文中表期望;

4、何: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释义:何,做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5、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

1、它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它的立论依据是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

伶官传序的序是什么意思

《伶官传序》中的“序”,即序文,亦作“叙”,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后亦用作赠序体文章的名称。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心论点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一句话。下文全部都是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的论证和论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意思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伶官传序最后一段揭示了什么道理

《伶官传序》最后一段揭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的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章开头便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伶官传序评析

《伶官传序》赏析: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

伶官传序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盛与衰,忧劳与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过程到结论,都以此为线索,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老师让选一段自己熟悉的历史写篇史论文字,类似与六国论 伶官传序 但不是文言文 谁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写?

  • 我想写的是勾践和夫差的事 不需要给我文章 只要告诉我每一部分应该写什么就行 从来没写过。问题补充: 今晚就要写完!急求!
  • 先简单介绍一下吴越争霸的过程。然后描写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艰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者进行自己观点的论述。不需要太长,但是要有自己的论点和想法,不要拾人牙慧。象王安石《论孟尝君》只有不到一百个字,却另辟蹊径,独具特色。

伶官传序一句话写一篇文章

  • ly captured in a te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