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黄土地
作家园地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辽宁文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文章了。总编程丽娥微信cle2121 投稿邮箱935610138@qq.com投稿后总编拉你进创作群,免费带领你写作。
回炉(长篇小说)陈豫闽
《后记》
一、
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如同刚刚学步的孩子,我的这个长篇小说处女作,在《辽宁文学》上边写边连载,马上就要画上句号了。
由于缺乏全面统筹谋划和没有写作提纲,加上又是边写边连载催稿催得急,使得文章刊载后,又发现不少毛病和漏洞。个别主人公的姓氏竟然也不一样,错别字更是几乎每个部分都有。
接下来我会耐下性子慢慢修改的,因为写到现在我突然有了野心了。
一开始,我几乎是闲来没事找事干写着玩呢,以防得“老年痴呆症”,因为几次做CT,报告单子上都有“脑萎缩”的报告。我曾经是一名内科医生,后改行到县公安局干了法医,再后来彻底改行干了刑警、交警、国安警察,直到2017年彻底退休(提前七年已经内退休息开始跑户外了。)。手续办理刚刚完毕,就开始在县医院脑外科、泌尿科、康复科连续伺候患病住院的父亲三年多,我深知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那种痛苦,因此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预防。而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不断用脑。
写到现在,有人帮我进行了总结,我也觉得这部长篇小说有了点意思。这便有了想出版的想法。
我们县文联主席也说了,他会给县上汇报争取得到县上的资金支持,给市作协汇报争取得到书号优惠的支持。
有如此幸运,按说我该高兴才对,但我却一直都高兴不起来。
我一直以来的做人和写作的原则是,自己写的书如果够格,你出版社就给我出书,稿费也一分不能少。如果不够格,自己花钱勉强出版了,总觉得有辱文人斯文。宁肯不出版也不做这种事。更不能由此再欠下各方面一大堆人情。
我这人天生胆大,自觉我写的书也不比已经出版了的某些名人写的书差。你出版社爱出不出。再说了,我本人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写的这些东西不符合眼下的正能量要求,非要坚持出书会让一大帮人作难,删除太多我又心不甘。何必哩,何苦哩?
原因你懂得。
二、
其实写作当初我就压根没打算出版。
只是偶然间翻阅渑池县政协多年前赠送给我的《三门峡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当初赠送给我时,我压根没看就放到一边了,因为我知道当时就是个应景之作,没有啥文学性可言。——发现当年自己写给他们的文章《我的知青生活》,在刊载时被删去了不少内容,比如南村和东滩因为渡口问题打架一事。我理解编辑的良苦用心,但也感到深深地遗憾。
有一天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眼下国家这么重视知青题材,我何不将它作为提纲,改写成小说呢?这样不就可以信马由缰,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创作了吗?
退休了闲着也没啥大事,说干就干要干就干好也是我的秉性。就这样不顾颈椎难受,竟然在某一天夜深人静时刻开写了。
一开始敲键盘,这么多年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几乎所有与知青生活有关的故事和细节便一个个涌上我的心头,我也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创作。
本打算写成个中篇就打住,没成想没刹住车,一不小心竟然写了这么多字,数量上已经达到了长篇小说的标准。
至于按照其他标准,这部《回炉》算不算长篇小说,我其实并不关心。我就是个马大哈,一直以来都是把写作当成和下棋打牌一样来完成的。
三、
有人私信我说,你这篇小说的名字起得不恰当,想与我商榷。至今我也没当回事,更没打算修改。
就如同我女儿诞生后,不少家人亲戚纠结给孩子起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一样,我作为父亲的倒是不咋关心这些,觉得只要孩子是自己的就行了,其他的都是小事。
最后也是,孩子的大名竟然是孩子报名上学前夕,她自己最终决定的,其他人也包括她很有文化的爷爷,费尽心思给起的名字,人家自己一个也没采用。
我总觉得农村就是一个大熔炉,而我们这些知青,就像是由于文革导致的废钢铁,经过三五年的回炉重新熔化锻造,我们又重获了新生。这就是我给我这篇小说起名为《回炉》的原因。其他深意眼下没有想起来。
四、
文章开写之前,我一直是程丽娥联盟的作者,好多篇文章都是发在她旗下的几个微信公众号上的,我们之间的友情一直都在。
当有一天我向她提到,我有一个篇幅很长的小说,字数已经严重超过了许多公众号要求的最多3000字的要求时,她说可以给她,可以发在她旗下的《辽宁文学》上,长了也不要紧,可以分期连载。只要写得能行就行。
我把写好的前几部分发给她,本意是想让她先看看是否合适发,没想到她竟然直接给发出来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也知道自己的作品,文学性且不说,涉及的不少敏感问题,眼下就很难处理。万一连累到人家,我这辈子心里都会难受的。尽管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程丽娥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手下能有好几个公众号,而且一个比一个办得好。旗下聚集的作家更是众多,其中也不乏大家,名人。看来她还是有一把刷子的。我佩服。原因大家也应该懂得。
现如今,既然人家已经把它发出来了,那就风险共担吧。就是人家不催更,我也不得安生了,得赶紧抓紧时间写吧。这就有了我外出旅游仍然带着草稿,仍然不顾劳累夜里发稿的英雄事迹。
五、
可惜天不遂人愿。
旅游第二天,因我在大巴车上独自反抗骂人的不良导游,人被打,正在录音的手机也被砸了。不巧的是,手机虽仍能接听,但却不能关机不能充电,苟延残喘了一天多,很快就彻底安静了。
导游后悔遇上了我这个不怕死的“大作家”游客,最终在“大哥大叔大爷”不断叫着求饶,而且多次当众道歉,另外也把新手机赔给我之后我原谅了他。但我老手机里面的书稿资料却没法倒过到新手机里。导致我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回炉》,在连载的过程当中,断更了七八天。在此也向大家道一声对不起了。
倒霉的事情仍然没完。
旅游回到家中,正当我抓紧写作期间,突发胸闷,又被发现心血管几乎全部堵塞马上就要出大问题,县医院心血管专家让我立刻马上就赶赴北京找心血管专家检查治疗,一刻也不能耽误。
家属尚在哭泣,我的《遗嘱》已经偷偷写好,打枪的不要,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了。
我在遗书中嘱托我的女儿,假如我的病情凶险需要插管抢救,一定不要答应大夫,要马上给我找一瓶“毒鼠强”让我自己了断,省的给国家带来钱财的浪费,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如果这种毒药买不到,那我就准备采取,把汽车开到车库里不熄火,让我煤气中毒死去的办法。这是真的。因为我亲眼目睹了父亲最后两年多治疗康复过程的痛苦。他痛苦我也痛苦,我也因为这个患上“抑郁症”三年多,所以才会有这篇文章后面的“初稿于2016年4月,修改与2021年3月”的字样。
大家可能体会不到,“抑郁症”是最痛苦的一种疾病,患者无时不刻都在想着自杀,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无时不在。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真得是非常痛苦。要不是一直想着父母均患病需要我,女儿37岁至今未婚需要我,我早就一死了之了了。
我在《遗嘱》中明确写道:我死后一切从简,骨灰撒到大海也行,埋到树下也行,想随便扔了也行。
我叮嘱我的女儿,我死后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求她在时机适当时,把我写的这部长篇小说交给“识货”的人给我出版了。因为我真是冒着被约谈喝茶和随时都可能死亡的危险,倾注了很大心血才写就的。
我在我的遗书中还写到:我已年过花甲四年,自觉已经活够本了。即使现在死了也不会觉得遗憾,假如这次没死,剩下的日子就是全赚。
六、
憨人有憨福。
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貌似的血管堵塞情况,竟然大部分都是钙沉积在血管外壁上,血管内壁的堵塞不超过百分之七十,没有此前想象的那么严重,暂时还不需要放支架,回家吃药锻炼即可。
我又可以多活几年了,我的作品《回炉》估计也可以写完了。为此我还偷偷地一个人喝了一次小酒,稍微地庆贺了一下。
出院时北京空军总医院的心脏病专家一再告诫我,今后一定不要再抽烟把烟戒了,一定不要再熬夜看书写作了,生命更重要。
回到家里,我这个原本就是内科出身的小医生。却没有听从北京心外科大医生的叮咛,每天至少一包烟,每天至少写到凌晨两点,这样才保证了《回炉》没有断更,一部分一部分共分四十部分先后全部及时发了出来(第二十五部分,由于牵涉到敏感问题被屏蔽了)。阿弥陀福,幸哉幸哉。
七、
我的“抑郁症”,除了父亲患病多年,只有我一个人伺候没人替换心理崩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应我们县文联之邀撰写的一二百万字的纪实性散文《渑池往事》,我在文章中如实地记录下了渑池小城的许多往事,当然也包括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以为这些会出现问题,没想到出问题却不是这些,而是一个担任领导职务的同行对我的陷害。他看政治上搬不倒我,就在幕后操纵着另一个无耻文人,让他出面找了两个在我文章中出现过的全县几乎人人皆知的老上访户和我开始纠缠,看多次谩骂侮辱仍不见效,就往我家的门上涂抹大便,后看这样纠缠仍然达不到目的,就又开始导演一起根本就没有公平可言的“侵犯名誉权”官司,一审判我和县文联共同赔偿六万,我不服上诉,县文联不但服判不上诉,反而在法庭上答辩时说,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内部刊物是我自己所办……
写作一辈子的父亲听闻后吐血住院,一直到2020年8月22日去世都没有离开医院一步。我聘请了北京的律师和省里的律师开始上诉,二审我终于打赢了官司……
但是,人家采取了不断去北京上访而人家年岁已高不能收押的“杀手锏”,导致最终我不得不服软,在县上替我出两万后,我不得不“自愿赔偿”人家一万元,这场官司才在人家“自愿撤诉”下结束了。
父亲去世了,母亲被我的弟弟接走了,官司也结束了。我的“抑郁症”在不知不觉之间竟然痊愈了……
这才有了这部长篇小说《回炉》的诞生。
八、
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有不少著名作家已经写出了不少振聋发聩影响深远的作品,但他们主要描写的都是北上广那些插队到边疆的知青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于像我这样身处小县城,插队就几乎是在家门口的知青生活描写,目前全国好像还是一个空白。而这部分知青数量众多,甚至超过了那些插队边疆的知青人数。
因此我才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发生在我们这部分知青身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我没有粉饰知青,我也没有贬低农民,我更没有否定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我坚持有一说一,实话实说。为的就是给后人留下点参考的东西。
至于什么名声和稿费之类的,我好不矫情地说,我从没有考虑过,哪怕仅仅是想想。
我唯一担心过的是,我真的害怕因为我的这部作品,牵涉我的家人受连累,牵涉我的作品编辑受处分,牵涉发我作品的公众号被封掉。
仅此而已。
九、
我在写给《三门峡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的文章中写到:
1、
早在前年开写《渑池往事》时,我就说过要把自己的知青生活也写一写。由于忙着写其他东西,加上自己懒惰,个人的事,家里的事都多,这一搁就是两年多。
习总书记到他下乡插队的地方去了,李克强总理也下乡插过队。党和政府两个一把手都是知青出身,我就猜到知青题材一定会热起来,下面各级政府也必然会重视起来。
果不其然,根据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变的同名电视剧已经在不少地方台开始热播,同名小说也随之再次火了起来。
我甚至相信这一类的作品,比如:新星、蹉跎岁月、周渔的火车、血色浪漫、北风那个吹、年轮、老三届、几度菊花香、雪花那个飘、我们的知青年代、孽债、如歌的岁月、红颜的岁月、原谅、知青、爱在冰雪纷飞时等等都会火起来。
2、
我喜爱文学,这么多年我看过的知青题材小说很多。中国的知青小说有人把它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到了第四个阶段,我的热血也凉了,文学梦也醒了,生活的担子也重了,就不再关注这类题材的作品了,因此第四阶段的作品我除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剩下的几乎都没看过。相信许多知青和我一样。
我建议,有过知青经历的还是要看看这些作品,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更要看看这些作品。
(知青小说四个阶段详述见附件)。
3、
近日渑池县政协征集有关渑池知青的纪实散文作品,得到消息后我并不惊讶。我觉得早就该这么做了,尤其是史志部门、文献资料收集部门,这就是他们的责任。
这毕竟是一代人的传奇故事,是一代人血与泪的历史。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共和国坎坷的步伐,走过了它兴衰跌宕的历程。至70年代末结束时,已有近1800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它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
它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那么发动这场运动的缘由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4、
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下乡插队?这个问题原因很复杂。我从网上看到一篇探析文章是这样说的:
(1)、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原来各级学校不合理的比例尚未改造过来,小学发展过多,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少”,从1953年到“文革”发动前的1965年,除1958年外,我国小学毕业生不能升中学,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大学的总人数都在200万以上。
大量学生不能升学又必须安置,面对这种形势,《人民日报》于1953年12月3日发表了题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社论,提出“引导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这可以说是日后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
以后几年形势日益加剧,一些城市由于升学就业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了青年学生请愿闹事事件。
60年代初,三年困难后的调整,使得未能升学的人数又一次攀升。“文革”爆发后,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到1968年,各地学校基本停课,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不招工。这3年积压的初高中毕业生(“老三届”)全国约有1000多万人,成为复课的障碍。知青上山下乡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和“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口号,全国很快就出现了一个上山下乡的热潮。
(2)、解决城镇就业难题
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原本可以通过发展个体经济、小集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来拓宽的就业渠道被堵死,致使城镇青年就业门路越来越窄。“一五”时期的城镇就业政策,对劳动力实行统包统配,造成了待业人员对国家的依赖。实际上,国家既统不了又包不起,许多人消极地等待就业,而许多行业又有待开发,造成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怪现象。
从可能性条件来看,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确实需要大批的知识青年。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当落后,文盲众多,于是鼓励有文化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西方的封锁遏制无所畏惧,然而,对美国提出的“和平演变”策略却深感忧思。
1957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妥善安排中小学毕业生下乡》,指出:“在这次反右派斗争中,我们看到,许多旧知识分子,由于过去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因此,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经不起社会主义斗争的考验,成了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今天的知识青年,应该从这个历史事实中接受教训,努力参加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到工农群众中去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坚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为忠实的社会主义的战士。”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政治意义更加鲜明,基本可以说,是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被蒙上浓重的政治色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知青的首要任务。
综合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原因复杂,但经济因素是决定知青上山下乡的根本性因素。教育、人口、政治等其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不得不这样去做,是无奈之举的客观结论。
十、
不少看过《辽宁文学》公众号的朋友不断问我:书中的主人公程小敏是你吗?你是程小敏吗?我的回答:也是也不是。
他的身上是有我不少影子,但绝不会也决不可能完全是我。要真是了,那就不叫小说叫回忆录了。大家伙想想,我何德何能,能让那么多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
更幼稚的其他问题,我在此就不解释不回答了。
就此打住。
附件:
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
张承志《黑骏马》《金牧场》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抗抗《隐形伴侣》《分界线》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老鬼的《血色黄昏》
第四阶段:90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和有特点的中篇,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经过岁月沉淀,思考更为深刻。
主要作品:
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
赵维夷《老插春秋》
芒克《野事》
米琴《芳草天涯》
刘军《噩恋》
韩乃寅《远离太阳的地方》
李晶,李盈《沉血》
王小波《黄金时代》
李锐《黑白》
刘醒龙《大树还小》
同时,在90年代,还大量涌现出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主要有:
邓贤的《中国知青梦》
白描《苍凉青春》
黄尧 等《辉煌的青春梦》
金大陆《苦难与风流》
章德宁岳建一 主编《中国知青情恋报告》
姜昆 主编《中国知青回忆录》
《北大荒风云录》编辑委员会《北大荒风云录》
《草原启示录》编委会《草原启示录》
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回首黄土地》
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
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
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
完稿于2021年5月25日
作者简介:陈豫闽,网名:富贵猫,1957年1月出生于河南渑池,祖籍福建三明。文学爱好者。有数十篇作品散见于中央、省、市报刊杂志,近年来撰写了200余万字小说、散文发表于多家微信公众号。
《辽宁文学》投稿要求:
1、没有被公众号原创保护的3000—300字的小说(中短篇可以连载),散文,诗歌(可以组诗)曲艺,教育,时评,读后感,影评等所有作者和写作体裁都可以投稿。
2、投稿要标明体裁,字数和投稿平台名称。文责自负,投稿后,不能再修改。题目下面的署名前可加xx省xx市。
3、赞赏过二十元,发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稿费,赞赏不到二十元,不发稿费。下个月7号统计上个月发的作品数据,过后不再统计。14号后发稿费,公布读者最喜欢的作品排行榜。
4、阅读量200以上,或留言粉丝20人以上,或赞赏50元以上)的作品,授予作者程丽娥写作联盟网刊四平台“签约作家”荣誉称号。作品有机会推荐纸媒和入选年集。
读者最喜欢的作品排行榜计算:阅读量+留言粉丝数×10+赞赏额×10
平台公布,前十名发给证书。
5、邮箱主题处一定要标明作品题目,作者名字,体裁,字数和投哪个平台,没有标明的总编安排。
排行榜前3名推荐纸媒
播音团队:小屋 晨阳 付美英 张斌 贺东军 郑涵予暖小阳 施晶哲王永红秦青走天涯一鸣 颜语 熬登图雅
纸媒合作——《2020文学年选》《国际日报》《华文小小说》杂志《泥香》杂志《中国岚文学》杂志《常德民生报》《华文作家报》《河南经济报.新闻周刊》《渤海潮》《西南文学》《营山文学》《传奇故事》等报刊杂志的选稿基地。欢迎更多纸媒合作。
投稿指南——《大连文学》300到1500字“签约作家”作品。年冠军大赛《听最美的声音》1500字以下小说,散文,诗歌25到100行左右等美文朗读音频。和教师学生作品。《大东北文学》发《程丽娥写作联盟》文学作品大赛。《辽宁文学》发3000字以下(长的可以连载),小说,散文,时评,读后感,曲艺等各种形式的所有作者的作品。
关注平台方法——点作品最上面平台名字的蓝色字,可以关注我们平台。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也能关注我们平台。长摁二维码图片,然后点,识别图中的二维码,也可以关注平台。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不能一稿多投,不要网上整合的稿件。投稿五天没有回音,可询问总编。阅读量过百,可以继续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