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再读陶渊明,领悟着他让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情操与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语堂语中“自惭形秽”的人般自嘲。陶渊明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归隐如诗,诗显归隐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隐士,也让我们千年传颂。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高吟:“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
诗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创造了一个中国古人最向往的地方,桃花源!可是当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觉这篇文章有多迷人,对一个不用为经济发愁的学生来说,一个社会有没有赋税,有没有欺男霸女对他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那些内心整日为生计忧愁,不得不遭受各种强暴的人,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强权深深的厌恶,才向往那个没有欺压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当他读到《桃花源记》的时候,才会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我只会用莫名其妙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希望他不要太伤心了!
我觉得通过《桃花源记》窥探陶渊明的内心是认识他最好的途径。在 中国古代有几篇最经典的文章反映了人类几种共同的心绪,《岳阳楼记》反映了忠臣被贬后初心不改的心迹,让人对作者高尚的追求产生追慕之心;《滕王阁序》写出了小青年极度渴望被人举荐的成名成材的心里,虽然是多少有点异想天开,但毕竟娃年纪还小,有情可缘;再就是《醉翁亭记》,心事憋心里不能吐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还有就是《桃花源记》,道尽了内心极度的渴望,多么希望过上诗意的生活!
一个人长期处于兵慌马乱的岁月,内心会极度地渴望和平安祥的生活。可是当我们度过了太多平静的日子后,又艳羡那些能够纵横驰骋的人物,提刀跨马,冲州撞府,啊,想想那是多么地激动人心!陶渊明思索的是一个存在着极度的压迫与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渴望过上怎样诗意宁静的生活。而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不能得到解脱的是怎样在物质充裕的情况下保持心灵的祥和,其实是怎么避免心灵的空洞。当然,人们还是要遭受疾病的折磨,还是要被衰老摧残,所以我极度地渴望人们早点进入这样的社会,自然科学极度地发达,人们可以永葆青春了,再也不用遭受身体萎缩的痛苦,人们兴趣饱满,健康饱满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当中。人世间再没有比心灵萎缩更可怕的事情了!
我不知道陶渊明有没有遗憾,反正我是有的,哎,人归根结底是一种动物,想要快乐地生活下去,这实在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题!曾经希望找一个挚爱的人,没有遗憾地度过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连这点愿望都没有了!
一个人能成为一个自我供给的系统,不用凭借外来的力量而使自身得到满足,我一直渴望达到这样的状态,结果很明显,我失败了!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他摒弃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他的生活太过清苦,所以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畅想一个无比完美的世界。
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文章
对陶渊明的文章评价:
1、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2、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使他形成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3、陶渊明一生清廉,作品中也无形中有一种清新脱俗的韵味。
历史名人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1、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2、孟浩然的崇拜,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3、李白的仰慕,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4、杜甫的欣赏,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5、白居易的敬仰,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6、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 问征夫以前路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7、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8、现代名家的推崇,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历代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历代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如下: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古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1、梁实秋对其评价: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2、苏轼对其评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3、龚自珍对其评价: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4、王国维对其评价: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5、孟浩然对其评价: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6、李白对其评价: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