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雅称是啥子
对联古时雅称楹联,现代俗称对子,别称门联、联语。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国文字与书法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非常是在新春时节,贴在门侧的又叫春联,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兴旺发达,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美好愿望与喜庆之意。
春联的别称与雅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别称门联、对联、对偶、春联、联语。
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今年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扩展资料
对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到了五代,桃符上最初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与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和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古代对联的别称
古代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
对联来源于古代的桃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长期延续下来的民族习俗文化。
对联的别称与特征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
特征:
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与最佳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与对立统一。
2、严肃性与游戏性的统一。
文学与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
3、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与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法,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与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与描述事物,并且卖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4、通俗性与高雅性的统一。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到底是如何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啥子标准,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5、寄生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回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点,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与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大,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春联雅称
楹,拼音是yíng,形声。
从木,盈声。
本义:厅堂前部的柱子。
作量词为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
楹联;是指贴在门两边或柱子上的对联,
对联,就是统称,
不分贴在何处,
统称对联,
包括;春联,挽联,楹联,画联。
春联的雅称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等。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