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提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全球货币的职能。
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提高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
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
货币产生的阶段:
物物交换: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大众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然而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经过长年的天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天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民族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提高,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大众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提高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大众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天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大众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提高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全球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金银:西方民族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提高,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提高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提高,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难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大众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全球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金银是一种天然物,它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货币产生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金银都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到货币消失时,金银依然存在.
“货币天然是金银”,指的是金银具有价格大,携带方便,便于分割等优点,因此,金银天然具有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天然特点。